• 您好,欢迎访问四川师范学院!
  • 分享到:
  • 今天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录取分数 > 评:“接地气”的“最后一课”应超越仪式感

评:“接地气”的“最后一课”应超越仪式感

作者:刘老师来源:中学之家时间:2025-02-01 12:38

摘要:原标题:“接地气”的“最后一课”应超越仪式感 据报道,校领导讲话、拨穗儿、毕业合影…&hellip

原标题:“接地气”的“最后一课”应超越仪式感

 

  据报道,校领导讲话、拨穗儿、毕业合影……又到一年毕业季,近期,各高校的毕业典礼如约而至。毕业典礼上,校长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备受关注,这其中,不乏“潮人潮语”,被许多同学大赞“接地气”。

 

  正如有教授所言,毕业致辞也是一种传播,使用接地气的网络用语,并不是去故意迎合学生,而是尝试换一种方式来和学生交流。长期以来,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似乎都已经习惯了那种“尊卑有别”的交流秩序。毕业典礼同样不例外,它不过是校长、教师与学生“互为配合”的一种例行公事。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校长与教授,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来定义这一“仪式”,这无疑是对过去那种僵化程序的重塑。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应该承认,“接地气”对于一位大学校长乃至一名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表现在发表毕业致辞上。事实上,与毕业季各大学校长“接地气”的表达相对应,此前就不乏这样的追问:你敢说,大学四年你见过校长真容?类似的学生之声或许不无调侃的成分,但在不少大学,学生与校长能够保持正常交流,可以“有事找校长”,或并不容易。而校长在多数学生心中,可能也更多只是一名有着对应级别的行政官员,而非散发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

 

  在一定程度上,大学毕业季校长致辞的走红,本身就说明了其交流方式和话语文本的“稀缺性”,是对日常话语体系,师生交流范式的一种突破。而正因为是“最后一课”,被太强的仪式感所塑造,这种“接地气”的交流背后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另一种“失真”。也就是说,它很难让人将之与大学校长的日常形象联系在一起,也很难让人视为是正常大学校园文化生态的一个缩影。

 

  这一点,即便是大学校长也并不是没有反思。如被称为开大学毕业典礼“接地气”之风的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曾在卸任时透露19个遗憾,其中就包括“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明显缩短”。这种的现实遗憾,显然与“接地气”的大学“最后一课”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由此可见,健康的大学师生相处之道,大学文化构建之道,大学知识传输之道,远非一个“接地气”的毕业典礼所能够构建,它离“日常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充满“潮人潮语”、细节、人性化的大学毕业典礼,让人看到大学校长并非不可以改变原有的僵化形象。但同时,“接地气”成为走红的元素,也反衬出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人性化”在日常的缺位。而真正要让这种“接地气”的氛围,超越仪式感,既需要更多具备知识分子情怀与人格的大学校长,也有赖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朱昌俊)

关键词:评,“,接地气,”,的,最后一课,应,超越,仪式,

相关文章
原标题:从“农民进大学”到“大学出农民”有02-01
90后男学霸美国高校当“博导” 获得终身教职02-01
中国公务员总数716.7万人 “公务员热将持续”02-01
阿坝州狠抓“四支队伍”学法用法 深入推进教育02-01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召开“两学一做”专题学02-01
山东德州419名考生享高考招生“优惠”02-01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四川音乐学院作“两02-01
四川省着力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02-01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深入开展“共产党员示范02-01
成都理工大学举行“两学一做”专题党课暨“科02-01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一带一路”培养职业人才01-31
“天价高考志愿咨询”折射公益服务缺位01-31
推荐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