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与高校寻找“共生繁荣”推倒一堵墙把成果“请”出来
作者:张老师来源:中学之家时间:2024-10-13 16:43次
摘要: 8月30日,成都天府新城会议中心。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六名院士整齐亮相。当天下午,随着一纸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北航这所国内顶尖高校,正式加入成都的高校&ld
8月30日,成都天府新城会议中心。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六名院士整齐亮相。当天下午,随着一纸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北航这所国内顶尖高校,正式加入成都的高校“朋友圈”。
这个“朋友圈”,早已群星闪耀:从2025年开始,成都市陆续邀请西南交大、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电子科大等重量级高校“入圈”,甚至触及千里之外的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
高校与城市,一度为院墙阻隔。墙内,是硕果累累的科研成就;墙外,是滚滚向前的城市发展进程。成都组建“朋友圈”,意在打破藩篱,把科研成果从院墙里“请”出来。
一方有技术、有人才,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渴望;另一方有资源、有平台,也有冲破束缚推动城市向前的冲动。
推倒那堵墙,前方就是两者未来“共生繁荣”之路。
一段“亲密关系”
刚刚举行的成都市与北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一个“热词”被频频提及:“四位一体”。
在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看来,这个项目的价值,不仅在于114亿元的巨大投资,更在于其为校地合作带来“更具可持续性的模式”。他期待,这一项目,能成为校地合作的典范之作。
同样为新模式“点赞”的,还有在场的六位院士。按照计划,双方签约打造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项目将形成北航创新研究院、北航研究生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和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这就使创新研究、落地孵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密切结合起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说。
不论哪种模式,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请”出来的科技成果,放在哪里?以及如何确保科技成果能“长”出好效益?
在成都与在蓉高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对此有明确的指向:校地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成都磨子桥,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IT产品交易地区,如今,这里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转身”。百脑汇商城四楼,满眼的光碟、鼠标、键盘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的微创孵化器。
这场“变身”的背后,隐藏着校地合作这一“核动力”:成都与四川大学共建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其中“一区”便是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
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在环交大智慧经济圈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以“西南交大核心区”作为创新之源、创业之基,布局新材料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态田园城市、现代服务业、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国防科技等七大科技集群。
破除“枷锁”
两年前的一个春天,由一名副市长带队,成都市政府代表团来到四川大学展开校地合作调研。“希望成都市政府注重源头创新,增强校地协同创新活力。”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当场道出期待。“源头”在于产权。
过去,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归高校,从科技成果转让转化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给个人或团队,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这一争论,让教师、科研人员领办企业,普遍“畏手畏脚”。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不明晰,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的“枷锁”。“只有‘动’所有权,才能真正为他们‘松绑’。”成都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管理处处长周洪说。
2025年8月,“成都十条”出台,高校院所可以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同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进行奖励。
在成都市与西南交大、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电子科大分别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里,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这,即是在“成都十条”直接推动下,生长出的“成都经验”。
在蓉部属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则寻找到从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成效的新路径——
科技成果先转让给学校成立的科技园,从国有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单位,不属于国有资产流失;接着,科技园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权人变更申请,实现发明人和科技园共有专利权;专利评估作价入股后,发明人通过共有专利权实现持有股权。
不少科研人员欢呼,“这是来自春天的信号”。到2025年底,至少有100余位高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
让人才“出墙”
破拆权属“枷锁”,在成都激起创新创业的层层浪花。
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高校人才纷纷“出墙”来。
西南交大材料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黄楠,带领一帮西南交大师生,创办了成都拜尔迈迪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其团队研发的血管支架产品已被市场验证,5年多来病发率只有0.25%,开发的抗血栓、抗凝血的心血管支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900余项,带动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万余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7858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追随政策“季风”来到成都的海归“候鸟”们,也纷纷选择成都扎下根来。
陈元伟就是其中一个。2025年,陈元伟带领一批拥有世界500强创新药物研发和服务外包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来到成都高新区,创建了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按照政策,他既享受组织部人才政策扶持,又享受科技部门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作为四川大学特聘教授,还能获得相应扶持。”周洪表示。
为孵化更多的“陈元伟”,促进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在人才上的协同推进,成都还积极探索“企业提需求、高校给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合作模式,协同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根据‘成都人才新政十条’,成都将对国际顶尖人才中荣获诺贝尔奖等世界知名奖项来蓉创新创业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对顶尖团队中属于国家(国际)重大战略项目的,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介绍。
这个“朋友圈”,早已群星闪耀:从2025年开始,成都市陆续邀请西南交大、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电子科大等重量级高校“入圈”,甚至触及千里之外的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
高校与城市,一度为院墙阻隔。墙内,是硕果累累的科研成就;墙外,是滚滚向前的城市发展进程。成都组建“朋友圈”,意在打破藩篱,把科研成果从院墙里“请”出来。
一方有技术、有人才,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渴望;另一方有资源、有平台,也有冲破束缚推动城市向前的冲动。
推倒那堵墙,前方就是两者未来“共生繁荣”之路。
一段“亲密关系”
刚刚举行的成都市与北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一个“热词”被频频提及:“四位一体”。
在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看来,这个项目的价值,不仅在于114亿元的巨大投资,更在于其为校地合作带来“更具可持续性的模式”。他期待,这一项目,能成为校地合作的典范之作。
同样为新模式“点赞”的,还有在场的六位院士。按照计划,双方签约打造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项目将形成北航创新研究院、北航研究生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和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这就使创新研究、落地孵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密切结合起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说。
不论哪种模式,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请”出来的科技成果,放在哪里?以及如何确保科技成果能“长”出好效益?
在成都与在蓉高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对此有明确的指向:校地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成都磨子桥,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IT产品交易地区,如今,这里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转身”。百脑汇商城四楼,满眼的光碟、鼠标、键盘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的微创孵化器。
这场“变身”的背后,隐藏着校地合作这一“核动力”:成都与四川大学共建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其中“一区”便是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
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在环交大智慧经济圈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以“西南交大核心区”作为创新之源、创业之基,布局新材料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态田园城市、现代服务业、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国防科技等七大科技集群。
破除“枷锁”
两年前的一个春天,由一名副市长带队,成都市政府代表团来到四川大学展开校地合作调研。“希望成都市政府注重源头创新,增强校地协同创新活力。”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当场道出期待。“源头”在于产权。
过去,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归高校,从科技成果转让转化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给个人或团队,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这一争论,让教师、科研人员领办企业,普遍“畏手畏脚”。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不明晰,成为制约高校创新创业的“枷锁”。“只有‘动’所有权,才能真正为他们‘松绑’。”成都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成果管理处处长周洪说。
2025年8月,“成都十条”出台,高校院所可以自主处置科技成果;同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进行奖励。
在成都市与西南交大、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电子科大分别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里,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这,即是在“成都十条”直接推动下,生长出的“成都经验”。
在蓉部属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则寻找到从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成效的新路径——
科技成果先转让给学校成立的科技园,从国有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单位,不属于国有资产流失;接着,科技园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权人变更申请,实现发明人和科技园共有专利权;专利评估作价入股后,发明人通过共有专利权实现持有股权。
不少科研人员欢呼,“这是来自春天的信号”。到2025年底,至少有100余位高校副教授以上教师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
让人才“出墙”
破拆权属“枷锁”,在成都激起创新创业的层层浪花。
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高校人才纷纷“出墙”来。
西南交大材料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百千万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黄楠,带领一帮西南交大师生,创办了成都拜尔迈迪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其团队研发的血管支架产品已被市场验证,5年多来病发率只有0.25%,开发的抗血栓、抗凝血的心血管支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900余项,带动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万余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7858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追随政策“季风”来到成都的海归“候鸟”们,也纷纷选择成都扎下根来。
陈元伟就是其中一个。2025年,陈元伟带领一批拥有世界500强创新药物研发和服务外包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来到成都高新区,创建了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按照政策,他既享受组织部人才政策扶持,又享受科技部门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作为四川大学特聘教授,还能获得相应扶持。”周洪表示。
为孵化更多的“陈元伟”,促进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在人才上的协同推进,成都还积极探索“企业提需求、高校给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合作模式,协同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高端人才。“根据‘成都人才新政十条’,成都将对国际顶尖人才中荣获诺贝尔奖等世界知名奖项来蓉创新创业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对顶尖团队中属于国家(国际)重大战略项目的,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介绍。
关键词:成,都与,高校,寻找,“,共生繁荣,”,推倒,一,
- 相关文章
-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9月1日启动10-13
- 北京交通大学首次实施“知行交子成长计划”为10-13
- 高校陆续开学多校开“防骗”第一课10-13
- 全国32所高校571名民族预科生到陕西师范大学进行10-13
- 四川高校“双一流”建设初步方案出炉10-13
- 成都市好点的职高学校介绍10-13
- 教育部规定:高校领导参加开学典礼不得领取报10-13
- 2025年巴州区化成职业中学招生简介「计划」10-13
- 杭州奥士玛公司总经理刘次近一行访问成都东软10-13
- 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西安欧亚学院人居学院10-13
- 2025四川省高职院校排名10-13
- 成都市有哪些比较好的职高学校10-13
推荐院校